药物毒性理论
发布时间:
文章来源:www.iduyao.cn 采编人员:
天宇3
大家好,中国有句俗话叫:“是药三分毒”, 说明了对中药毒性的深刻认识。 那本次课我们就来谈谈,中药的毒性理论。 那么,西汉以前啊,这个毒药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。 从一些古书的记载上,可以清楚的反应这一认识。比如说《周礼 天官》, 里面记载了,医师据毒药,据毒药以攻医事。 那么在《黄帝内经》《素问.藏气法时篇》也讲到, 毒药攻邪,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。 那,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也证实了人们早期重视 药物安全性的认识。其中呢,一日而遇七十二毒,更反应出了药物毒性的普遍性。 所以,当时人们服用药物的危险性非常高。 在《礼记》里面就曾经提到:“君有疾饮药,臣先尝之。 亲有疾饮药,子先尝之,医不三世,不服其药。” >> 记得老师讲过《神农本草经》,它是将药物按照毒性来进行分类的。 >> 啊,是的。那么《神农本草经》是东汉时期, 有人借神农的名字撰写的史上第一 部的药物学专著。非常重视药物毒性的认识。 那么将毒药按照毒性的大小, 分为上、中、下三等,分别是无毒、 有小毒、有大毒。>>啊,这样分类是否太粗略了? >> 啊,的确,那么比较粗略。 但,已经有了意识这样药物的毒性大小进行区分。 不仅如此,还进一步的提出了,用药的剂量应该是由小到大的这样一个基本原则。 尽量避免产生,剧烈的这种毒副反应。 那么,比如说就讲到,若用毒药疗疾,先,就是要先起如 黍粟,去病于即止,不去倍之,那么,不去十之, 取去为度。所以,它是一个量的一个递加。 那么在两千多年前,有这种思想已经是难能可贵了。 >> 但是,这种认识与今天我们所说的“是药三分毒”它是相矛盾的。 >> 啊,东汉以前啊,对药物毒性的认识停留在一个狭隘的概念上, 好比现代医药对药物毒性的认识。但随着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, 比如说,寒热温凉,啊我们刚才讲到升降沉浮等知识的积累, 人们对药物毒性的认识,逐渐进入到广义的“毒性”的概念, 即“药物的偏性”,那么绝对“平”性的药物呢是比较少见的。 所以,用药物的偏性强弱来解释有毒、无毒、毒性的大小那就更加合理了。 那举个例子来说,曾经被认为是无毒的人参、知母, 其实也有中毒的反应的报道。那么这就 与在用药的剂量过大或者服用时间过长等,它是有密切关系的。 所以从药物的偏性角度来认识就不难理解, 过度使用某种偏性药物,必然会引起毒性的反应。 >> 那从这个意义上讲,毒性和疗效是有关联的。 就是说中药的治疗过程,实际是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 病人生理功能的偏离。>>啊,是的,简单来理解呢,中药治疗疾病的原理就是叫以偏纠偏。 >> 那还有句俗话叫“以毒攻毒”,那这个怎么理解呢? >> 啊,实际上,它还是说“以偏纠偏”的原理, 只不过,所用的药物偏性强,治疗的疾病比较顽固,病状比较重等等。 如使用某些毒性较大的药物治疗恶性, 就是恶疮肿毒、疥癣、瘰疬、肿瘤等等。 那么,值得注意的是呢,这种说法常常导致一些,导致一些错误的认识。 比如说,肿瘤病人就一定要使用毒性强的药物。比如说斑蝥啊,蜈蚣等等进行治疗。 这种狭隘的以毒攻毒啊,与中医所讲的概念它是不一样的。 倒是与现代医学细胞毒的药物治疗原理,它有几分相似。 >> 我们知道,砒霜治疗白血病有效,是否符合 “以毒攻毒”的原理?>>啊,你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好。砒霜这个 化学成分它叫三氧化二砷,是由中药砒石升华得到的。 那么历史上曾经被用于谋杀用的毒药。那我们国家上世纪七十年代, 在中国东北有一位老中医啊,他治疗淋巴结核的这样一个秘方里头, 就含有砒霜,然后用于皮肤癌的治疗有效, 所以后来就改成针剂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。 那么,在这个基础上,啊,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者就发现这个三氧化二砷啊,可以治疗白血病。 但是呢,治疗机理不清楚。后来我们瑞金医院的这个 王正义等科学家,他发现砷剂对早幼粒细胞有诱导分化的作用, 并能够使癌细胞凋亡。那么,这一研究成果啊, 它就轰动,当时就轰动世界。所以,导致后来98年之后啊, 国际医学界广泛接受了用三氧化二砷治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。那么, 传统中药的药性理论及其应用是从实践中来, 并且有其应用的价值。值得通过现代研究,加以利用,造福人类。 好,至此,我么第二章的所有内容就全部结束了。 欢迎大家通过网络平台,交流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和学习心得。那么,再见。
友情提示:
信息收集于互联网,如果您发现错误或造成侵权,请及时通知本站更正或删除,具体联系方式见页面底部联系我们,谢谢。
312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