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端午”一词的内涵是深刻的,“端午节”由此也披上了更加神秘的外衣
端午节,又称端阳节、龙舟节、天中节等,源于自然天象崇拜,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。仲夏端午,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,处于全年最“正中”之位,即如《易经·乾卦》第五爻的爻辞曰:“飞龙在天”。
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“飞龙在天”吉日拜祭龙祖、祈福辟邪,注入夏季时令“祛病防疫"风尚;把端午视为“恶月恶日”起于北方中原,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。端午节与春节、清明节、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。
“端”字的“立”字代表站立着的一个人,此时正在用纺锤缠绕丝线。“耑zhuān”字的简化字就是“专”,用于描述纺纱织线的旋转纺锤,代表专一和专心。“山”字代表缠满丝线的纺锤中间高两头低,就像一座山的形状;“而”字代表古人二十岁而立,必须要弱冠戴帽子,“而”字中的“一横”代表帽子边线,“一撇”代表帽子里面的绳子,“下面部分”就是四根绳子,“一勾”代表开始系绳子时的手指。
所以,“端”字的意思就是在描述工人正在专一的用纺锤缠绕丝线的情景,丝线的用途就是制造冠帽上的丝绸绳子。
农历五月五日是一年中阴气与阳气的转换日,此“日”阳气最盛;“午”时则是一天中阴气与阳气的转换时,此“时”阳气最盛。所以,阴历五月五日的“午”时就是一年中阳气极盛的时刻。古代斩首一定要在午时三刻开刀问斩,其目的是使罪犯的灵魂无法托生。如果某人在阴历五月五日的午时三刻开刀问斩,则其灵魂一定直落地狱。
奇怪的是,这一天是蚕吐丝的终结日,所有蚕都要在阴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开始缫丝,也就是将蚕蛹投入热水抽丝,蚕也就同时被烫死。
“端午”一词的内涵是深刻的,“端午节”由此也披上了更加神秘的外衣。常识告诉我们,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要包粽子,目的是纪念两千多年前的楚国诗人屈原。值得思考的是:包粽子的样子也像是在纺锤上缠丝线,而屈原也是投水而死的,就像蚕被投入热水烫死。“端午”的另一层意思为“生命终结”,而“生命终结”又预示着“灵魂升华” “重获新生”!
端午佳节赛龙舟了